回顾 2022 年至 2023 年,由 ChatGPT 问世点燃的生成式 AI 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科技行业,智能手机也不例外。一时间,各大手机厂商仿佛陷入了一场关于自研大模型的军备竞赛。
从参数规模的比拼,到端侧部署能力的炫技,再到发布会上不厌其烦的" AI 含量"强调,厂商们似乎坚信,掌握底层 AI 能力,特别是自研大语言模型,就能掌握未来手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风向的转变比预想中来得更快。2024 年下半年,这股曾经汹涌的自研大模型热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退火。市场不再为单纯的参数和算力欢呼,用户对 AI 手机的期待也日趋理性。
我们不禁要追问:
喧嚣过后,手机厂商在 AI 领域的竞争点发生了哪些转变?2025 年的 AI 手机,到底在比拼什么?
2023 年至 2024 年,手机行业弥漫着一种对底层 AI 能力近乎极致的追求与焦虑。华为盘古大模型持续迭代,OPPO 推出 AndesGPT,vivo 祭出蓝心大模型,小米也积极投入相关研发。发布会上,大模型的参数量、端侧部署能力以及所谓的 AI 含量成为厂商们竞相标榜的重点。
彼时,AI 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筐,任何功能只要冠以 AI 之名,便显得科技感十足,但用户是否愿意为了 AI 能力买单,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实际上,多数用户对手机端通用大模型的需求并没有厂商想象中那么强烈。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手机的场景,更多集中在通讯社交、影音娱乐与移动办公等领域,对需要复杂操作与专业知识的通用大模型功能接触甚少。同时,手机厂商自研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深耕程度有限,无论是知识储备的丰富度,还是自然语言处理的流畅性,都难以匹敌 ChatGPT 等早已成熟的 AI 应用。
比起支付一两千元的 AI 功能溢价,用户更倾向于免费或订阅费更低的 AI 应用。
而这直接导致了,厂商倾注心血打造的底层能力,用户感知不强。前期投入的研发资金、训练资源,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市场反馈。
就在大部分手机厂商犹豫要不要继续烧钱自研赌未来的时候,DeepSeek 的爆火给出了答案。
当 DeepSeek 等高质量、免费或低成本的开源大模型在性能上不断接近甚至超越某些闭源模型时,手机厂商自研大模型的必要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面对现成且优秀的轮子,为何还要不惜代价地重复造轮子呢?
这样的背景下,各厂商自研手机大模型的热情开始冷却,接入 DeepSeek 等第三方模型成为主流选择。
随着自研大模型热潮的降温,AI 手机市场的一个清晰趋势是:越来越多厂商开始接入经过市场验证的第三方开源模型。
2025 年初,手机圈上演了一场集体拥抱 DeepSeek 的大戏。2025 年 2 月 5 日,华为率先宣布小艺助手 App 接入,消息一出,荣耀、OPPO 等厂商短短几天火速跟进,一周左右主流厂商基本完成接入,DeepSeek 迅速 C 位出道。
为何转向借力?
手机厂商已经认识到,相比从零开始自研,接入第三方模型能大幅降低成本。数据显示,仅 2023 年,荣耀在 AI 领域投入已达 100 亿元,且大模型战之后持续翻倍;截至 2024 年 10 月,vivo 在 AI 领域投入超 230 亿。与之相比,DeepSeek 采用 MIT 许可协议,支持二次商用。厂家能够实现低成本部署,无需从头搭建模型开发体系。
再者,通用模型能力上,手机厂商与专业 AI 公司正面竞争难度极大。CNET 调查显示,近半数的美国智能手机受访用户不愿意为手机上的 AI 功能支付额外费用。这意味着,与其耗费资源在基础模型层面死磕,不如基于 DeepSeek 这样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模型,结合自身对手机使用场景的理解,构建差异化应用。
华为将 DeepSeek 与鸿蒙系统深度融合,小艺助手可结合本地日程、智能家居数据提供个性化建议;努比亚 Z70 Ultra 搭载满血版 DeepSeek-R1,支持实时生成视频摘要。
但大规模部署开源模型也带来了同质化的问题。当接入第三方 AI 模型成为普遍选择,手机厂商靠什么出圈呢?
2025 年的 AI 手机,各大厂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再比拼谁的 AI 更强大,而是比谁的 AI 更懂你、更好用。
一方面,解决高频场景的真需求成为焦点。vivo s30 的魔法移动可以随意调换、组合不同图片的人物,在社交媒体重度使用,用户 Z 世代快速打响名气;荣耀的任意门巧妙识别用户拖拽内容的目标应用,简化跨应用操作体验;OPPO 推出的 AI 通话摘要功能,能自动整理会议重点,解决了信息回溯的老大难问题。这些功能脱离了泛泛的 AI 技术展示,在特定场景击中了用户痛点。
另一方面,厂家也要构筑难以复制的体验壁垒。智能手机厂商也在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打造独特的 AI 体验。华为的小艺助手凭借鸿蒙生态,让信息和任务在不同设备间无缝流转;荣耀的眼动追踪技术和气息锁屏探索了更为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至于苹果,则将 AI 能力巧妙融入 iOS 各项基础功能中。结合软硬件深度协同的 AI 体验,正在形成纯软件应用难以简单复制的差异壁垒。
可以看见的是,就在自研大模型退火的同时,各种五花八门的 AI 功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或新颖,或有趣,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实用"。
比起算法、算力、参数的形而上学,手机用户更想拥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用功能。这意味着,谁越能在特定应用场景占领用户心智、培养使用习惯,谁或将在未来的 AI 手机市场分一杯羹。
但不断涌现的 AI 功能,究竟是昙花一现的噱头,还是能真正黏住用户的核心竞争力?这取决于它们能否持续优化、拓展场景并形成用户习惯。
在一大堆炫目的 AI 功能中,最先脱颖而出的是" AI+ 影像"。如果说 2023 年是 AI 大语言模型的元年,那么 2025 年,我们或许正迎来手机影像的 AI 突围时刻。
市场验证,大语言模型作为厂商第一方能力带来的价值太小,跟第三方 AI 应用产生不了差异。比起跟手机的语音助手大模型对话,用户更青睐和已经逐步具备多模态能力的豆包、Kimi 等免费 AI 应用互动。
而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兴起的现代社会,拍照记录生活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刚需。对于大部分没有单反的普通人来说,手机几乎承载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记录功能。
CNET 发布的调查显示,美国受访者认为,购买新手机的最大推动因素是续航更长、存储更大和相机功能更优。
于是,聚焦相机做" AI+ 影像"就成了现阶段最能给手机厂商带来实际价值的事。
以华为 Pura 80 系列为例,该机型深度融合 AI 技术与影像能力,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 AI 功能。"个性化色卡"通过 AI 深度学习 50 万幅专业摄影作品,精准解析光影、色彩与构图规律,用户只需一键操作,就能将平凡场景转化为艺术大片;" AI 辅助构图" 功能实时捕捉画面主体,智能调整拍摄角度与焦点,即使是摄影小白也能轻松拍出黄金比例的优质影像。
硬件配置上,华为 Pura 80 系列搭载 1/1.3 英寸超大底潜望长焦镜头,配合连续光学变焦技术,实现从广角到长焦的无缝切换,无论是宏大的城市风光,还是远处的微小细节,都能清晰呈现。软硬件协同创新将专业摄影设备的复杂操作简化为手机端的智能交互,大幅降低了影像创作门槛,让普通人也能享受专业级拍摄体验。
类似华为一样的大厂也认识到,在资本市场对 AI 概念逐渐理性的 2025 年,聚焦" AI+ 影像"或许更能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直接带动出货量。
总体看来,2025 年上半年 AI 手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轮熄火与生火的景致:
曾经如火如荼的自研大模型热潮逐渐降温,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开源模型的广泛采用;曾经执着于造芯炼模的宏大叙事也悄然转向,研发通话摘要、任意门等聚焦用户真实需求的 AI 功能成为重点。与此同时,大语言模型逐渐退居次席," AI+ 影像"的结合日趋重要,华为 Pura 80 系列的个性化色卡、vivo S30 系列的 AI 魔法移动均通过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融合,将手机摄影推向专业级水准。
当然,AI 手机市场变化风云诡谲,至于后话如何,还要静候各位厂商的下回分解。
、
大的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