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明明是个值得骄傲的时刻,结果一不小心就被现场气氛整得无地自容。说的就是这两天游泳世锦赛上的“名场面”——12岁的于子迪在女子200米混合泳拿下了第四名,这成绩搁谁家孩子身上不得开香槟庆祝?可惜啊,本该热烈庆祝的采访环节,却成了大型社死现场。
先来给大家还原一下画面:小姑娘刚刚拼尽全力冲完终点,还没喘匀气呢,就被记者围住话筒怼脸。按理说,这时候应该夸夸她,问问感受啥的,可咱们有些体育记者非得秀一把“专业”,问题一个比一个离谱。“你觉得和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压力大吗?”、“你怎么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我跟你讲,于子迪那一脸懵圈,小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看直播的人都替她捏把汗。这么稚嫩的小孩,被这样追着问,真是难为她了。
其实,这也不是头一次看到类似情况。昨天晚上的游泳解说更是一绝,不知道是不是赶时间查资料,他报出来运动员年龄,全比屏幕上介绍的大了一岁。这要搁在别处,人家观众估计直接吐槽翻车。但我们这边,好像没人觉得有啥不对劲,只能说大家对体育解说要求太低还是咋滴?
再比如100米蝶泳的时候,有张雨霏、余依婷出战,我们解说直接来了句:“咱们中国队双保险!”听起来很提气是不是?但实际上,这比赛哪里来的“双保险”?这是奥运会决赛,不是班级接力跑!运动员状态千变万化,说这种话不仅不严谨,还容易误导观众。我敢打赌,要是哪位国外评论员这么随口乱讲,那早就被网友喷成筛子了。
很多网友看完之后忍不住发声:“怎么每次都是这些老掉牙的问题?”、“能不能多点专业性和温度?”、“不要总想着‘制造爆点’,让孩子好好享受属于自己的荣耀。”其实道理特别简单,就是记者和解说本该起到桥梁作用,把运动员背后的故事、拼搏精神带给大众,而不是为了抢镜头搞噱头,更不能用套路化的问题去敷衍每一次珍贵机会。
当然,也有人表示理解,说现在媒体环境压力大,每个人都想抢独家,都怕错过新闻热点,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奇葩提问。但归根结底,你要做的是内容,而不是凑热闹;尤其面对未成年选手,更需要一点耐心,一份尊重。难道我们非得等舆论哗然、选手哭鼻子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共情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这些现象反映出的,是国内体育报道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顽疾。一方面,真正懂行又愿意钻研业务的人太少;另一方面,“流量至上”的风潮让许多人忽略了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有时候我真想拉着那些嘴里只会喊口号的大V聊聊:如果你的孩子站在那里,你希望他(她)面对怎样的问题,又希望别人如何评价他的努力?
所以啊,与其盯着短期点击率,不如静下心来琢磨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好,把细节打磨扎实,让我们的声音既温暖又有力量。我相信,只要肯花功夫,总能培养出更多既懂业务又有人情味儿的新生代体育媒体人。而对于那些初登国际舞台的小将们,他们最需要的是鼓励与呵护,而不是莫名其妙的问题和压力山大的聚光灯。
最后,我还是想替于子迪这样的年轻运动员多争取一句:他们已经很棒啦,请允许他们成长,也请媒体同行们收起套路,多一些真诚吧!毕竟,看比赛图个开心,看采访图个共鸣嘛——别再让鸡皮疙瘩掉满地,让全国人民一起为难小朋友啦!
大的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