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榛赤如赭。莫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云霭新画。前山更远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秾秀,依然不负远来心。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名为《江上看山》。也许是他亲哥哥苏轼太优秀的缘故,很多人对苏辙的印象是只闻其名。
知道他名气很大,但细问他写了哪些诗词文章,估计就说不上来了。还等什么,赶紧读读苏辙的诗吧。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选取这首诗赏析呢?原因很简单,苏轼也写过一首《江上看山》。
亲兄弟写同一题材,更方便进行比较。可以看清楚,到底是苏辙沾了哥哥的光,还是他名副其实。
据考证,这首诗写于嘉祐四年。当时苏辙和哥哥乘船从眉山出发前往汴京,前去参加科举。
他们路过三峡的时候,被两岸奇峰怪石、烟云美景吸引,于是分别赋诗一首。
苏辙从山水景色的变化入手,写出了三峡山水的雄奇壮丽。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辙相对理性没有特意抒发浪漫情怀,颇有点儿少年老成的感觉。
怪不得当苏轼到处受挫的时候,还要亲弟弟在后面默默帮他。
早上在船上看两岸长满枯枝的悬崖峭壁、层峦景色。山上的灌木荆棘,让山色显得荒凉。
时值秋冬,远远望去山上是红褐色的。短短两句诗,包含了很多细节信息。
苏辙和哥哥要去京城参加考试,他们参加的叫“省试”通常在正月下旬举行。
为了不耽误考试,他们秋天出发,走水路前往中原。省试之后就是殿试环节,对于读书人来讲能否一步登天就在眼前了。
纵然才华横溢,内心依然处于紧张状态。他看的是枯崖山,看到的颜色是憔悴赤如赭石。在这里,既是实景也寄托了真实感情。
随着船只在三峡穿行,眼前景色不断发生变化,苏辙的情绪也有了变化。
两岸景色让人目不暇接,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景色,还要偶尔回望一下。要不然就会错过暮色烟云,那神秘朦胧的景色好像一幅图画。
苏辙的心情不再紧张、变得兴奋起来开始沉浸式欣赏三峡山水。他从美景联想到画卷,说明他已经放松下来。
从美学角度观赏两岸山色,尤其是那种烟云缭绕的景色,把他带入乐山乐水的状态。
接下来两句,苏辙把他欣赏到美景用文字分享出来。他说,山的颜色因远近不同,产生了深浅变化。
距离船只越远的山色,看上去颜色越发浓重。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谁会想到世上还有这么奇幻的景色啊!
三峡之中,巫山景色让苏辙觉得惊艳。哪怕满目萧瑟,巫山依然有种秾秀的韵味。
看到这般景色,没有辜负他长途奔波。山水的气势让他变得豪放热情起来,一路上的风景也是人生路的一部分。
他看过风浪,经历险滩,遥望秾秀,可以坦然面对一切风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大的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