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点上面 真太极 获取站桩养生、周身行气、中医调理、健康长寿
图片
图片
在我国太极史中,真正的拳家不可谓不多。杨澄甫虽然算不上顶尖的那一拨,但是谁都无法否定他的天赋异禀是少见的那一个。
察其幼食祖荫,长而不勉。其父杨健侯每每思及自己学拳之苦而任之,纵之。故杨澄甫直至三十四岁,家传技艺尚属一般。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不仅从许多历史资料中有翔实的记载,且就其中、青年时期的拳照对比亦可见一斑。然后人多因其声名隆盛而不乏艳羡之辞。然在行家眼中,青年时期之拳照实不足为赞。
各位若是不信,设若以现代AI技术换其面。其青年时期架势不变的情况下,能有人说换了脸的这个人拳练的多好才怪哩!
、
其父杨健侯过世之际于榻前曾忧心身后之事而潸然泪下曰:“你做人做事慢吞吞,不骄不躁,是块练太极的好料子。表面都合乎杨家祖传,实际没什么底子。你之前开门授徒,我还能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
“记住!杨家大旗你得扛着,要是你不用功,杨家大旗倒了,我死不瞑目!”
杨澄甫听后遂幡然悔悟,破而后立。历时六年闭门苦练始打破藩篱,练得一身气象万千,终有所成。
图片
拳家向来有功夫上身,功夫上手一说。正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此时杨澄甫的拳架气势即与彼时截然不同。
设若仍然用AI技术换此时拳照直头面,即使不被人认识,人们也会看得出气势磅礴,非常人所能比也。同人不同时,此时即功夫,彼时即非功夫。
其前后之所以不同,究其原因乃架势因气势而变易。没有气势,空有架势,只能称作架式。今人练太极拳多是没有气势!
气势即以内里之功夫牵动天地之功夫。故有空气中游泳,与大气之摩擦等说。这种内功拳独有之练法乃太极拳与许多拳术一大不同之处。故凡练太极拳没有此等感受者,皆是未得其门而入。
然,亦因此乃太极门修炼功夫之核心机密,所以向来皆是秘而不宣,少人得授。大多只是传个架子运动罢了,或是言其大概而不明其细要。致使成手愈少。
杨澄甫若非于此而长功夫,莫说六年,就是十六年也是不行的。世间人不得此法者多如过江之鲫,故练十几,几十年者不可谓不用功,结果却皆无一番气象练得出来。是为故。
图片
我于少年时即习练气功,后于17岁时学陈式太极拳,又学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杨式太极,终归止于李氏太极。
期间三十余年,寻师访友,不乏其他拳术门派传人,与人试手,或胜或败,不以为荣辱,但以为知彼长,晓己短。
正如杨少侯所谓:“ 寻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棒头下面出好手”;“不打不知、不痛不知”。
取长补短,加之(陈、郑)师之传承始渐明太极门之奥妙所在。现将其练法原理及步骤概介如下。
一,学拳首在拳式规范。
从内家拳内功练法奥秘而言,规范招式绝不是为了姿势好看,而在于以形导气——形松则气畅,形紧则气僵。明白了这层道理,便知拳式规范之意义。
例如,想让内气下行,下沉,非松肩松、肘坠、胸空、脚舒而不可。而为了避免气下之过度,违背阴阳平衡之原则,则须与提顶,吊裆的要领相结合。如此,方可渐成真正之松沉功夫,而避免下压之弊端。
再者,松腰则具串联活络周身上下,前后,左右之能。若腰不松,则周身亦不活。形不活则气不畅。气就下不去,亦上不来。所以才有“气如车轮,腰为车轴”之说。轮想旋转顺畅,轴须活性十足。
此即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要始终做到松腰才可的奥妙所在,因为皆是为了服务于内气的运行。
然,若欲使内气上行于手,即拳谱中所谓的形于手指是也。非背拔而不可。背不拔,气它是自己上不来的。此中道理犹如肩、肘、胸若无变化,气是下不去的一样。
拔背者,实则是圆背也,非上下之对拔。如此解读者,乃不得真传,囿于文字而误导使然。
以此类推,其它架式要领如上下相随,裆走下弧,逢转必沉等等皆与气机密不可分。从中可见,拳架规范对于内功锻炼可见一斑。然知道这些尚远远不够。还须明白如何运用意气,使之贯串拳中。这就涉及到了内外相合。
图片
二,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前之以形导气是内功练法之基础的基础。若以为如此就能练出何等功夫,则拳谱中何来“以心行气”之说?故,接下来的这一步要弄清如何用神,用意,用气。
此当然是太极拳之核心秘密。虽不能说得详尽,但尚可说个大概。真心喜爱太极拳者,可按图索骥,若是无法做到,亦可来我处线下面授机宜。
拳谱中之所以说“以心行气”而非“以意使气”。以其尚有神行于内之故。何解?
神为心之体。意乃心之用。体者,寂然不动。用者,感而斯通。
精神先须内敛,然后再提起。如此方能加强周身全体感知之功夫。亦即真太极拳乃“知觉运动”之所指。此即是太极拳独有之听劲功夫之由来。
神不返身中,则永远练不出至精至妙之听劲功夫,无这等听劲功夫,则许多太极拳之妙用就无法施展。
故神有所专,意气方能有的放矢。才能渐渐表里精粗无不到(内气匀密的遍布周身,火候恰好)。
图片
三,内外相合。
以上两项明了,进而尚须掌握内外相合之技术。内外若不相合,则练不出内劲儿,且大半误入气功之途而不知。当下,言神,言意,言气而独不言劲的情况已经愈演愈烈。
不懂就里之人趋之若鹜,认为传说的太极拳高明至极就得如此,若说到劲就好似多么下乘一般。此皆未得真传,没练出真功所致。向来未有太极神,太极意,太极气之论之说,独有太极劲之词。
一言蔽之。懂的都懂,不懂的、不想懂的,多说也是无益。
太极拳当然可以说是气功拳,但绝不等同于气功。因为气功是不讲内外相合的。
内外相合,何谓也?
譬如以白鹤亮翅为例。由提手上势向白鹤亮翅之过程中,内气借助裆走下弧,由意控制其从左腿沉行于右腿。
提膝合丹田时,两手须与腿同步运动交叉相合。意气随之蓄于腰脊之间。
转体落脚点地的瞬间,两手由合变开,意气随之布于臂手之上。
其整个过程内外合而不僵,开而不散之功夫均由身感神知来掌控。练法不知此,则体会不到什么叫做真太极。
真正的内外相合演示点击下方视频观摩。
四,天人相通。
如上练去,气势渐至磅礴。周身便可通透。此谓之内通。内通还须外通——只有练至内通才能及乎外通。
何为外通?即我之气与天地之气彼此呼应。练到这一步,如在空气中游泳,似与大气相摩擦。
此时,天人相通,人(拳)天相合。古云,同气相应,同声相和。通过前面之练法而将自身由里到外成变化。化我形骸之固态恍若成气态,我气与天地之气为同类,同类相吸相引,始能打破藩篱,摆脱桎梏(超脱有形有相的感知障碍)。
未练到者,难明其中之妙。而不得正法者多,练到者少,故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太极大道也。
总而言之,离开了气学拳,练拳,皆练不出真太极。杨澄甫拳架气势之所以前后判若两人,皆因内功上身使然。带气行拳,拳里有气与不带气行拳,拳里无气,一对比即可使得观者知。故欲练真太极者,须知此事。
图片
图片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好点亮文末右下角的在看、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大的正规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